炎帝神农故里,中国编钟之乡!9月1日19:30,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饮食文化探索节目《一馔千年》第二季随州期,于CCTV-3综艺频道和央视频同步播出!
从美食到美器,从炎帝故里景区到青铜编钟非遗基地,时长约90分钟的第四期“青铜王国随州美食探秘”节目中,满满的“随州元素”引发了社会各界的热烈讨论。
任鲁豫、欧阳应霁与曾黎来到青铜器文物复仿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,鼎、盒、联禁铜壶等精美绝伦的青铜器具令人惊叹,龙形纹、兽面纹、神兽的装饰也展现出古人丰富的想象力与精湛的制器技术。在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项绍清的指导下,任鲁豫、欧阳应霁与曾黎体验青铜编钟复仿制,寻找古籍中记载的曾(随)国君曾使用过的青铜食器。青铜编钟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项绍清复原的铜甗正是制作“曾侯乙蒸牛肉”的最佳炊具,近距离观察才发现,原来2400年前的“蒸锅”就已经有“蒸屉”了!
中国的蒸,最早追溯到一万多年前的炎黄时期,古人在煮食食物时,发现了蒸汽可把食物弄熟。蒸,能让食物保持原汁原味,并且最大程度地保留营养,由于没有热油进行爆、煎、炸,菜品低油低热量,所以更健康。我们虽没有利用蒸汽实现第一次工业革命,但我们用蒸汽保障了民生温饱,让炎黄子孙延年益寿!
央视总台大型美食节目《一馔千年》摄制组到随州青铜编钟基地录制,央视著名主持人任鲁豫、著名演员曾黎等嘉宾拜访了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“青铜编钟制作技艺”传承人项绍清,对项绍清数十年如一日钻研青铜编钟制作技艺的匠心精神,表示高度赞誉和崇高敬意。
2021年,青铜器制作技艺(青铜编钟制作技艺)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。而作为成功研究出青铜编钟校音传统工艺的项绍清,属国内编钟校音第一人。
从1932年开始,项式家族便为当地庙宇制作古钟,项绍清师从其父项德忠学做古钟。受父亲影响,1984年项绍清进入随州市博物馆擂鼓墩文物管理处,从事曾侯乙墓出土青铜编钟及青铜礼乐器的研究和复仿制工作。钟型设计制模、修模、定型、翻型、结壳、硬化、脱蜡、焙烧,青铜编钟熔炼、浇铸、打磨、校音、做旧等160多项制作工艺才能完成一个复仿制编钟,工序繁多,并不容易。
但编钟复制最难点在于如何复原“一钟双音”,让其发出准确音律。古代编钟采用何种方法进行校音,其使用的工具、校音的技艺、音位的编排,古籍资料均未明确记载,青铜编钟“一钟双音”校音技艺自战国以后就已经失传,校音成为制作编钟最大的难题。
项绍清通过请教音乐专家,大胆实践创新,按照国际通用C大调十二音律标准440赫兹,对编钟钟腔内部进行科学打磨测试,经过近30年的不懈钻研,终于把成套的编钟按古代音位排列校音,使每个编钟的“正鼓”和“侧鼓”位置均能敲击出两个不同的乐音,形成大三度和小三度之间的音律关系,再现了2400年前中国古代东周时期的“一钟双音”。
“坚决不能让老祖宗传承下来的编钟制作手艺,在我们这代人身上失传,我觉得自己应该去做些什么。”项绍清运用数字化技术对编钟制作流程、校音技术工艺等进行全方位拍摄记录,建立了全国第一套《青铜编钟制作技艺数据库》,并与武汉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合作共建科研教学基地。
“我是一名匠人,我热爱我的工作和每一件从我手上成型的产品,但是我喜欢还不够,我希望现在的年轻人和小朋友,要知道编钟、了解编钟、热爱编钟。”项绍清坚定地说,“我也希望年轻的制钟人,秉承以‘家国情怀、工匠精神、代代传承’的发展理念做好编钟事业,真正担当起‘保护人类文化遗产,传承千年编钟技艺,弘扬中国国粹文脉’的历史责任。”
中国编钟之乡
企业微信公众号
企业创始人张华珍女士,时任随州市博物馆副馆长。1978年参加“曾侯乙墓考古发掘”,负责曾侯乙编钟、编磬及其出土文物的发掘和修复研究工作。
企业创始人项绍清先生,随州擂鼓墩文物管理处管理员,先后被认定为:湖北省民间工艺大师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,青铜编钟“一钟双音“校音技艺国家专利发明人,国家《编钟》乐器行业标准制定专家。
全国最专业复仿制曾侯乙编钟、编磬文化产品的企业;
全国唯一指定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;
全国第一家钟磬产品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;
国家“编钟”乐器行业标准制定单位;
欢迎广大客户来随州市曾侯乙编钟编磬文化有限公司的“大师工作室”、“旗舰专卖店”、“生产基地”(湖北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)实地考察、商谈合作、选购产品。我们秉承“专业、专注、专心”的原则,为您提供最优质的服务!